在刚刚结束的市运会开幕式上,“跳水女皇”高敏手握旗杆走在队伍最前面,阳光洒在她的脸上,闪光灯不停闪烁。
提到这个小姑娘,高敏眉头轻蹙,她用极其直接的语气说:“所有女运动员都会面临同样的问题,体重一旦升上去,就容易受伤,养伤又会让体重再涨,这就是恶循环。”这番话让在场的人瞬间安静了下来,因为他们知道,这不仅是客观事实,更是在回应外界对全红婵的一连串质疑。
曾经那个在东京奥运会上IM电竞心理康复中心惊艳全球的14岁少女,凭借无可挑剔的动作和“零水花”征服无数观众,被冠以天才之名。
可是最近,她的训练视频一旦流出,总有人盯着她的腰线、腿型来评头论足,甚至直接甩出“不自律”三个字,就像否定了她之前的所有努力。
有人还恶意P图,把她处理得比实际情况肥胖许多,配上揶揄性的文字,再引导网友去议论。
她自己也有过发育期困扰的经历,在多年前的采访中,她曾说过一句话:“女台这个项目淘汰得很快,可能两年就会出来一个新人。”这句话在一些人看来是残酷的现实,却也是她指导全红婵的重要背景。
陈若琳深知,发育带来的体重增加一定会在动作轻盈度、入水质量上造成影响,而这个时候选手的心理压力往往比身体负担更可怕。
她依靠自己的经验,一方面严格要求训练质量,一方面在心理上不断给全红婵支撑。
陈芋汐扛下了主力位置,在团体赛和个人赛中收获颇丰,四枚金牌稳住了中国队在该项目上的统治力。
而谢佩玲作为替补出征,虽未夺冠,但初登大赛便拿到铜牌,已经足够证明实力。
甚至有网友直接对比谢佩玲和全红婵的状态,还添油加醋地暗示全红婵可能已经“走下坡路”。
她说,体重对于跳水运动员来说是个微妙的平衡问题,一旦训练被伤病打断,体重攀升就几乎无法避免,而恢复训练的难度成倍增加。
有人觉得她是在“偷懒”,有人把焦点放在身材管理上,甚至刻意忽视她正在进行高强度康复训练的事实。
此前在社交平台上,她晒出过大汗淋漓的照片,脚边满是水渍,每一次动作重复都要做到近乎极致IM电竞心理康复中心才会休息。
然而网友的镜头选择性极强,有人只截取她表情轻松的几帧,配上身材变化的对比图,暗示她“变懒了”。
人民日报的社媒账号曾在几天内多次发布全红婵的经典比赛瞬间,配文都是对她能力与贡献的肯定。
这些内容并没有直接点名攻击某些网友,但语气里带着明显的提醒意味——这位奥运冠军是国家的骄傲。
她刚成名那年,无数人以她为自豪;而当她因为生理变化和伤病调整状态时,马上就有人急着把她拉下神坛。
在一次聊天记录中,她曾半开玩笑地说:“以后要是不跳了,他们还能喜欢我吗?”这句话道出的,是一个运动员在聚光灯下最真实的疑问——大众的喜爱究竟是因为那块金牌,还是因为这个人本身。
在一次和小师妹的短视频里,全红婵先是穿着宽松的休闲服跳手势舞,随即转场换上了可爱的搭配,神情轻松自然。
评论区里,不少粉丝表达了心疼与支持,认为她能在高压环境下保持正常生活状态,已经非常难得。
高敏之所以称全红婵的状况为“循环”,是因为许多女运动员都逃不过发育—增重—调整的过程。
她自己退役前的两年,也曾因为体重困扰动作完成度下滑,这让她对全红婵目前的处境感同身受。
跳水对身体的负荷极高,尤其是十米台项目,对腾空高度和身体姿态的控制要求精确到毫秒。
体脂率、肌肉力量、弹跳力,任何一个指标的细微变化,都可能导致比赛表现的差异。
但当这些评价上升到外貌身材,并以此推导出职业态度时,就会形成对个人的舆论包围。
在全红婵的案例里,恶意加工、片面解读、放大不足的手段被一次次使用,且在社交平台快速扩散。
一部分人认为这是正常的新老交替,是竞技体育中不可避免的竞争;另一部分人则在意全红婵是否还能回到巅峰状态,讨论中不乏情绪化的言辞。
这种讨论,很多时候脱离了运动员真实的生活逻辑,只保留了“赢家”和“输家”的二元对立。
高敏的职业经历和观察,为全红婵的遭遇提供了另一种视角——这是一个有迹可循的过程,而不是懒惰的结果。
陈若琳的指导也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调整,她与全红婵之间,更多是一种曾经面对相同困境的理解和支持。
身边的队友、教练,以及少数真正理解她的观众,组成了她的核心支持圈——这一点,从她最近出现在公众面前的状态中可以看得很清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