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能够打破界限,拥抱每一个参与者。成都世运会增设了残疾人柔术与残疾人自由潜水两个项目,为残疾人运动员提供展现竞技风采的舞台,残疾人运动员还与健全人运动员同场竞技,展现无限可能。“来自星星的孩子”站在全国男子篮球联赛全明星赛球场中央投篮,全场送上热烈的掌声鼓励,孩子们与职业球员的交流互动,温暖了彼此。正是他们的参与让体育赛场充满拼搏与感动,拓展了体育的意义,让生命之光绽放。
在日前落下帷幕的成都世运会中,有太多精彩时刻值得被铭记,其中有少年初露锋芒的惊艳、有老将岁月沉淀的荣光,他们对运动的热爱、对极限的挑战,生动诠释着体育精神。
成都世运会,不仅是体育的盛会,也是文化交流的盛会,更是一次对人类坚韧不拔精神的礼赞,来自世界各地的残疾人运动员们,怀揣梦想、勇气、智慧,在赛场上尽情挥洒汗水,展现着不屈的斗志、书写着精神力量的传奇,让世运会的舞台充满拼搏与感动,绽放生命之光。
他们以非凡的平衡力在泳池中破浪前行;他们重新定义“不可能”,呈现柔术赛场不一样的风景;他们以高科技为桥梁,与健全人运动员同场竞技……残疾人运动员顽强拼搏的身影,彰显着他们不屈的精神,他们的生命在运动中绽放,体育之光更是点亮无数梦想与荣耀。
成都世运会执委会体育竞赛部(反兴奋剂部)专职副部长陈志介绍,残疾人比赛项目是第二次纳入世运会比赛,本届赛事设项和参赛规模均超过上届,不仅积极践行体育包容性、丰富世运会竞赛维度,也为残疾人运动员提供了展现竞技风采的国际舞台,彰显出“体育无界限、人人可参与”的理念。
成都世运会是我国参加世运会以来参赛规模最大、参赛项目最多的一届,也是我国首次选派残疾人运动员参赛。残疾人射箭运动员艾新亮认为,本次世运会是“新的挑战”。艾新亮说:“每一场比赛对我来说都像奥运会一样,这次世运会站在健全人的赛场上,让我体验到更多不一样的感觉。”
轮椅上的缠斗、单腿的飞扑、黑暗中的反击……成都世运会残疾人柔术赛场,IM电竞每一幕都在刷新人们对“格斗”的认知。这是世运会首次设置残疾人柔术项目,比赛分为肢体残疾、视力残疾和智力残疾3个小项,共有36名选手参加。
中国队在这个项目上发挥出色,郭奥/李雨财夺得肢体残疾混合双人金牌,潘天佑/王文强收获视力残疾混合双人银牌。年仅14岁的潘天佑和29岁的王文强练习柔术都只有四个月。回顾两人的配合,潘天佑坦言经历了很多考验,“一开始就要花费很多时间去磨合,加上后面进行动作编排,我们的配合经常失误,这也是一大难点。”“希望更多人加入残疾人体育事业,大家一起发光发热。”王文强说。
“比赛过程中其实压力也很大,但在得知赢了的那一刻,我们无比高兴。”李雨财表示,我们为祖国争光了!这枚金牌不仅属于我们,更属于中国。“我们在比赛中的每一次跌倒与站起,都在向世界展示残疾人运动员的坚韧品格。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将自强不息、坚持不懈的体育精神发扬光大。”郭奥同样收获满满,他说:“体育运动磨练了我的耐力、毅力和决心,培养了我很多宝贵品质,这些收获对我的日常生活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德国选手妮克·胡内克和尤莉娅·帕什凯维奇获得柔术视力残疾混合双人决赛金牌,她们也是本次视力残疾混合双人柔术中唯一一对女子组合。虽然是客场作战,但是氛围丝毫不亚于主场作战,观众们都在为她们欢呼。尤莉娅·帕什凯维奇表示,决赛氛围令人震撼,整个场馆都在为我们欢呼,“特别感谢成都观众和赛事组织者,是你们营造了如此完美的比赛环境。”
残疾人自由潜水比赛要求运动员用一口气在泳池中折返,游距最远者获胜。中国队收获四枚金牌。中国残疾人自由潜水队教练董凡创表示,“希望借助世运会的舞台,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上这项运动。”
中国选手龙邓喜以134.5米、181.5米的成绩先后把残疾人自由潜水动态无蹼男子FFS1—FFS2(重度肢体残疾—中重度残疾)及残疾人自由潜水男子动态有蹼FFS1—FFS2金牌收入囊中,成为此次世运会的“双料冠军”。“第一次参加国际比赛能拿到两块金牌很开心,很激动。首先感谢我们的教练,对我们训练中的一些问题和困难做出解答,帮助我们克服各种困难。”龙邓喜说。
据中国自由潜水国家队总教练赵磊介绍,龙邓喜在缺少一条胳膊的情况下,游出了181.5米的成绩,而他最好的训练成绩达到214米,这对于健全人来说都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关于未来,龙邓喜充满了期待,他的目标是打破自己在训练中的纪录。“残疾人的残疾程度不同,在水中游泳的困难程度不同,所以残疾人运动员面临的难度比健全人大很多。”赵磊说,自由潜水是一项能玩到老的运动,运动能力受年龄影响比较小。例如获得男子动态有蹼铜牌的选手今年已经50多岁了,还常在各类大赛中夺冠。
159天!从游泳跨项自由潜水的中国选手黄靖秋,获得残疾人自由潜水女子动态无蹼FFS1—FFS2金牌,她清晰记着自己训练的点点滴滴,第一次接触这项运动的她,非常期待能够在世运会的舞台上展现出残疾人运动员的风采,而她也一直在担心自己在出水的时候会做不好,但她做到了。“第一次参加世界大赛比较紧张,我尽量把平时的训练水平发挥出来,这还不是我最好成绩,因为想求稳。”黄靖秋说。
首次参加世界大赛的黄诗雨,在成都世运会同样圆梦,如愿以偿斩获女子动态有蹼FFS1—FFS2金牌。“入水前三分钟我闭上眼睛调息,让内心安静下来,告诉自己把比赛当作一次测试。我在之前训练中也游出过这个成绩。”同样从游泳转项自由潜水的黄诗雨认为,自由潜水和游泳不同,游泳需要冲起来,而自由潜水则需要平静下来,练习潜水后我的心态也比以前平静很多。
从组建、训练到参赛、夺金,这支队伍只用了短短五个月的时间,荣耀时刻的背后,是运动员们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赵磊表示,自由潜水需要训练运动员的水下动作效率和耐低氧能力。残疾人运动员在游动中保持平衡的难度比一般人大很多。“这次残疾人自由潜水队是临时组建的。通过五个月的集训能取得这样的成绩非常难得,赛后这些运动员可能会回到自己原先的项目继续训练。”
残健同行,是世运会多元化的另一个体现。除设立了残疾人自由潜水、残疾人柔术等项目外,本届世运会射准射箭、无人机竞速等项目更开创了世运会残疾人运动员与健全人运动员同场竞技的先例。
在“空中F1”的无人机竞速中,不仅男女选手同场竞技,还有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运动员参与,虽然运动员不需要腿部动作,但是大脑和手却忙得不可开交,他们以高科技为桥梁,开设了“特色赛道”。无人机竞速不仅是“速度游戏”,更是对运动员技术、心理、体能、策略的全方位考验。顶尖飞手需像F1车手一样精通机械调校,像电竞选手一样反应敏捷,同时具备极限运动员的抗压能力。这项运动的魅力就在于其对人机协同极限的不断挑战。
在比赛现场,23岁的意大利飞手路易莎·里佐双手在遥控器上快速拨动。她的竞速无人机呼啸而过,精准旋转、加速,掠过一个个障碍门。她坐在轮椅上,神情专注镇定。她曾5次赢得意大利全国冠军,更在2024世界无人机竞速锦标赛获得冠军。“对我来说,每天都要面对新的挑战是很正常的。但是我渴望飞翔和奔跑的愿望是如此强烈,以至于我会战胜任何困难。”路易莎表示。这份坚持让她再次站上世运会的舞台。在这里,与来自全球的运动员交流、竞技,让她感到“像在家一样”。
篮球撞击地板的闷响,在陕西省体育馆里格外清晰。日前,全国男子篮球联赛NBL全明星正赛开始前,三个孩子站在球场中圈,手中捧着篮球。看台上数千观众屏息注视,没人出声催促,直到篮球晃晃悠悠坠入球网,掌声瞬间炸开——这不是对精彩进球的欢呼,而是为“来自星星的孩子”推开一扇门,证明体育从无门槛,人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自闭症儿童被称作“来自星星的孩子”,这称呼藏着他们与世界的疏离。但篮球的出现,为他们凿开了一道与世界相通的缝隙。
NBL全明星周末前一天,NBL组委会专门为六个孩子策划了接力投篮活动,广西队庞峥麟、江西队李炎涛俯身配合,让职业球员的手掌与孩子的小手,在传递篮球时完成了一次温柔的接力。
陈立小朋友没有投进篮,却记住了李炎涛把他架在肩头的高度——那是他离篮筐最近的时刻,也是最开心的时刻。梁子曾经见了镜头就哭、见了同伴就躲,如今却能在球场上奔跑,风掠过耳边的声音,盖过了那些让他紧张的嘈杂。“体育是礼物,也是任务。”梁子妈妈说,运动既能抵消孩子无节制饮食的健康风险,更像个安全出口,让紧绷的神经慢慢松弛。当看台上观众比她还激动地鼓掌时,她忽然懂了,不是孩子融不进世界,而是世界需要放慢脚步等一等。
康复机构的工作人员王锦为孩子们牵线时,没料到这场活动会有如此多美丽的“意外”。活动结束后,一个小朋友想要篮球名宿宋晓波的签名,王锦坚持让孩子自己开口。在宋晓波的耐心等待下,孩子试了几次,终于轻轻说出:“您能给我签个名吗?”这句迟来的话,让宋晓波红了眼眶。
这些“意外”恰恰印证了“体育无界限”的本质。球员放下了明星的架子,用最笨拙的姿势配合孩子的节奏;观众收起了对竞技的期待,用最朴素的掌声回应每一个尝试;组织者打破了“赛场只为强者开放”的惯性,让特殊群体也能站在聚光灯下。结束活动后,庞峥麟动情地说:“希望篮球能让‘来自星星的孩子们’一直快乐。”李炎涛呼吁大家多给他们一些关爱。这些心声里,藏着体育最本真的模样——它从不是少数人的游戏,而是所有人的共同语言。
体育的伟大不在于决出胜负,而在于它能让每个参与者都感受到被接纳。无论是职业球员还是自闭症儿童,无论是呐喊的球迷还是沉默的看客,当篮球在手中传递时,大家都是平等的“玩家”。
当NBL全明星正赛上那记投篮命中,全场掌声雷动。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次公益活动,IM电竞更是“人人可参与”的理念在闪光。球场的边界,从不在场地四周的界线,而在于是否愿意为每一个向往运动的人敞开怀抱。篮球入网的声音,也属于每一个用力投掷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