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电话和微信消息,全是人来找我索票!”这句话出自江西省足协常务副主席王贤敏之口,生动描绘出“赣超”联赛如今票务紧张的火热场面。比赛期间,场均超过三万名观众涌入球场,第二轮的观众人数更是激增至惊人的78434人,南昌八一体育场在揭幕战时吸引了1.5万名热情的球迷,全场齐声高喊“英雄城永不放弃”。这一盛况展现出了一场由外卖配送员、厨师、学生等组成的草根球队正以最原始的热血情怀激活着江西的足球热潮。
“青少年培训战场”背后隐藏的经济故事同样引人深思。在513名球员中,有超过60%是仍在校的学生,他们的平均年龄仅为23岁。这个看似业余的阵容其实是江西青训体系的缩影。在宜春市,足球青训推行“市队校办”的模式,自宜春九中近年来便培养了210名足球人才。而来自赣州队的39岁老将李琛带着18岁小将曹运祥在场上拼搏的场景,也让众多网友感慨道:“这才是真正的传承!”
低票价策略虽然看似在赔本,但实际上却隐藏着深厚的智慧。赛事开始前,广告位便已迅速售罄,不少企业如盈新发展迫不及待地争相冠名。同时,银行、食品和通信品牌的投放也显得极为聚集。王贤敏对此做了一番细致的预算:单靠门票收入无法覆盖场馆升级和安保等高昂成本,但这些赛事却能引发文旅消费的“溢出效应”,远超民众预期。凭借赛事门票享受的景区优惠“一卡通”,使得鹰潭的龙虎山附近吸引了大量夜游游客;而上饶赛区周边的餐馆营业额更是翻了一倍;赣州的“脐橙之夜”夜市则是人流如潮,球迷们的消费也极大地刺激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在文化传播方面,“赣超”则以青花瓷奖杯与“大俵哥”的雄心勃勃为亮点。景德镇的门将余明奋力扑救必进球的瞬间,配合中场的瓷乐表演,恰好缓解了比赛的紧张氛围。冠军奖杯融入了青花瓷的传统纹样,球员们在比赛前互换地方特产,赛后则互致书信,这让“以球之名,为城而战”的信念深植于细节中。相比其他比赛,赣超更加注重本土文化的浸透,方言口号“谁是大俵哥”(江西人间互称的“老表”)在抖音上刷屏,双方球队赛后以“脐橙很甜,来日再会”和“一见如故,萍城再聚”这样的语句互相致意,引发了“热恋式互动”的美好回忆。
尽管火爆的场面背后,并非没有挑战。全省范围内还没有能够容纳超过6万人的专业足球场,而一些赛区仍在使用学校的人工草皮;赛事的直播画质和球衣设计也曾引起不少观众的吐槽。不过,江西的反应却表IM电竞平台现得极为迅速,像上饶、吉安这样的场馆在八月份进行了升级,并且球员们的球衣也进行了中文名的印刷。与此同时,福建省足协也正在踊跃调研,希望能复制江西“足球 文旅”的成功模式。
王贤敏在接受采访时提到,“赣超”绝不是简单的追求热度:“我们的办赛时间不逊于其他地方,目标是在本土扎根,将足球场变成江西发展的窗口。”当36249名赣州球迷齐声合唱《我和我的祖国》淹没了终场哨音时,正如网络上的评论所言:“这里没有天价球星,但却有浓浓的家乡情。”
“赣超”联赛的火爆现象正是大众对“烟火气体育”的渴求的见证——这种赛事不追求顶级的竞技对抗,而是将足球真正带回市井生活之中。球场上的学生球员们展现出的拼搏精神,方言口号传递的亲切感,以及夜市小吃散发出的烟火气息,构成了城市文化中最鲜活的广告印记。如若能充分利用“文化旅游”和“青少年培训”这两大引擎,地方联赛有望成为中国足球实现破局的新路径。欢迎您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