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宁夏新闻4月29日电(胡耀荣)“第一天下班回家我兴奋了一整晚,重新回到职场的感觉真好!”今天是辅助性就业学员荔荔(化名)在阳光心园工作的第七天,从最初的紧张无措到逐渐适应自己的“新角色”,她的蜕变正是兴庆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项目成效的生动缩影。
自2023年4月起,银川市兴庆区民政局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委托银川心晴精神专科医院启动“兴庆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项目”,聚焦患者社会功能恢复与职业能力重建,探索出“站点康复+上门服务”双轨服务模式。两年来,项目服务范围覆盖兴庆区11个镇街,累计服务辖区精神障碍患者277人,提供康复训练、心理支持、技能培训等各类服务4709人次,为患者及其家庭注入希望。
项目以“阳光心园”为核心品牌,打造社区康复主阵地,开设预防复发训练、生活技能训练、社交能力提升、职业模拟定岗培训等课程,帮助学员逐步适应社会生活。同时,针对行动不便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团队提供个性化上门服务,包括居家康复指导、家庭照护技能培训、生活照料及心理辅导等,真正实现“康复服务IM电竞官网零距离”。
2025年,项目着力探索“辅助性就业”新模式,为康复学员开辟职业回归路径。荔荔所在的“阳光心园”社区康复服务中心,正是这一模式的实践基地。学员通过参与简单的资料整理、手工制作、环境保洁等工作,在真实场景中锻炼职业技能与社会交往能力,寻找资源与自我价值,重建自信。
“辅助性就业不仅是技能培训,更是重塑自我价值的过程。”心晴医院项目负责人介绍,“学员在团队协作中学会沟通,在劳动成果中获得认可,这为他们全面回归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两年来,兴庆区“阳光心园”品牌赢得患者家庭及社会的广泛赞誉。资料显示,参与康复的患者社会适应能力提升35%,家庭照料压力减轻超30%,精康项目服务满意度高达92%。项目组通过宣传教育和社区融入活动,提高了大众对精神障碍问题的认知度和接纳度,这种认知的转变,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了更加友好的社会环境,使他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家庭关系也变得更加和谐。
兴庆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政府主导、专业支撑、社会参与”的康复服务体系,进一步拓展服务覆盖面,推动精神障碍患者从“康复”走向“自立”,助力构建包容、温暖的社会环境。
从“阳光心园”里的一针一线,到患者脸上绽放的笑容,兴庆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项目正以专业与温情,为特殊群体点亮融入社会的“心灯”。这份“双向奔赴”的康复答卷,不仅是民生工程的创新实践,更彰显了一座城市的温度与担当。(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