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视障者和精神康复者成为引领者,当大学生们蒙上双眼去触摸“黑暗世界”,当科技与人文交融铸就一股温馨之力……一场旨在传递理解、互助与包容的出行体验活动,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悄然绽放。5月17日,由成都市武侯区民政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玉林街道电信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联合主办,成都市爱有戏社区发展中心社工共同参与的“看见黑暗,走出心理困境”暨出行友善活动,以盲道为指引,以脚步度量城市的温情,以创新的方式冲破群体隔阂,让视障人士、精神康复者、大学生与社工一同谱写了一章生动的“城市融合课”。
黑暗中的互助疗愈 两位视障教师化身为“引路人”,引导着佩戴眼罩、手持盲杖的大学生体验视障者的出行。尤其令人感动的是,精神康复者全程担任“护航者”,用言语提示和身体指引协助大学生跨越阶梯、避开障碍。“当我眼前漆黑一片时,耳边响起毕叔叔温和的提醒‘左移半步注意台阶’,那一刻,我们都是彼此生命中的光芒。IM电竞心理康复中心”大学生小代在分享时含蓄地表达了他的感慨。
平凡路途中的非凡意义 在公共交通的出行场景中,视障的刘老师与精神康复者甜甜组成了特殊搭档。甜甜不仅帮助刘老师确认公交车辆、安全上下车,还在车厢的摇晃中成为“人体扶手”。“很多人认为我们需要照顾,但实际上我们也能成为他人的依靠。”甜甜自信地向社工表达了她的观点。
科技助力下的温暖 在社工的陪同下,视障的韩老师现场演示了打车软件的无障碍功能,语音交互、实时定位、紧急呼叫等特性引起了大家的赞叹。“科技不应是冷漠的,当视障朋友能够流畅地独立叫车时,我们见证的不仅是技术的进步,IM电竞心理康复中心更是社会文明的尺度。”社工深有感触地说道。
这是一次关于爱的“接力”,盲道是赛道,你我皆是选手。活动创新性地构建了一个“能力互助”的模式:视障群体传授生活智慧,精神康复者展现社会价值,青年学子重塑认知边界。
当你在未来的日子里遇到 盲道上犹豫的共享单车、 路口边徘徊的白色手杖、 公交站台上反复数的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