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第二季(后文简称《脱友2》)如约而至,新老朋友再聚,暑气伴随笑声清零,简直是“赛博刨冰” 般地存在。
说实线》定档时是有点担心的,这档节目几乎是空降定档,也没有铺天盖地的播前预热,但事实证明好节目会立刻被观众看见。
比如来势汹汹的新人们——来自阿克苏的小帕第一次表演就“炸”了,微信指数竟然飙升到2.79亿,是近两年指数最高的脱口秀演员,这几天冷眼刷社交媒体时也看到不少人讨论这位新疆姑娘。
老人们的表现也很亮眼——孟川的#世界是一个巨大的山东#、哈哈曹的#我们的太子我们疼#等话题下,聚集了大量自发讨论的“活人”。也难怪有人说“这季想选最佳舞台太难了,各个都好看。”
喜综持续爆发,品类赛道内竞争已经十分激烈,而“综2代”难做在行业中也早就达成共识,为什么《脱友2》首播就能引起市场广泛关注?还是让我们从节目本身寻找答案。
这是冷眼看过第一二期最直接的感受。如果说上一季《脱友》让我们看到了来势汹汹的新面孔,那《脱友2》则让观众清晰地目睹了一场全方位的集体蜕变与精进。
孟川是冷眼一直关注的老选手,他的风格相对沉静,属于“柔中带刚式”,但这一季却成了罗永浩说的“这人彻底疯了”。
故事从孟川一家人去泰国旅行开始,老父亲怕吃不习惯,在包里装了十五个驴肉火烧和三斤驴肉,结果因为入境规则要求,全家人只能在入境前迅速消灭掉这些食物。
原以为这会是一段关于异国饮食和文化冲突的旅行段子,却没想到孟川话锋一转,讲起了山东人的全球适应性,“眼光放长远一点,不要在国内卷,美国人考公能考得过咱吗”“以后国际纷争不用打仗,酒桌上见分晓”。
冷眼很喜欢这段不按理出牌的发疯表演,它糅合了年初泰国争议事件、中美关税战以及当下世界格局等多个热点。但一切点到即止,没有上过分价值的爹味,仔细品又能感受到一个年轻人对于人们从众心理的无奈以及对当下不可避免的逆全球化进程的愤怒。
爱看脱综的观众应该对他很熟悉:一个热爱脱口秀,但比赛运气总是不太好,甚至一度被老罗“劝退”的广东仔。
屡战屡败,对于任何一个演员而言都不是什么开心的事。但这次江梓浩选择直面自己的恐惧,就从“为什么讲脱口秀不行”开始聊,因为“普通话对我来说就像是外语一样啦”“我有2个小时的粤语专场,在这个节目上一分钟都讲不了”。
话题很自然地从“我不行”过渡到了粤语文化的衰落,讲到兴起时江梓浩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名单挨个开麦,“谢霆锋,这十六年来你一直做菜,我喜欢你是因为烤肠嘛”“阿祖,教英语这件事需要你出马吗?收手吧阿祖”。
面对家乡文化的衰落,有些人选择沉溺于往日荣光;也有些人把失落和不甘当做创作的灵感源泉,用切身体会去唤起大家的关注。就像鲁豫说的“愤怒的江梓浩最有力量”。为粤语文化衰落愤怒的江梓浩,也等来了谢霆锋和容祖儿的回应翻牌。
老人“发疯”,新人也不遑多让。秉承“脱友”IP“新人凶猛”的传统,这一季也有不少亮眼的新人,比如猎豹女士王大刀。
她的表演已经不像所谓的“传统脱口秀”,而更像先锋话剧。“我是一个特别坏的人”,这句开场白拉着我们走进她的故事。
这是个以男女关系为起点,但远超情爱之事的表演。她的肢体动作、与观众的互动,包括那句“just like magic”都显示出这位初登《脱友2》舞台的演员表演之成熟。但冷眼最喜欢的,反倒是她自我调侃没有梗的结尾。
那是一大段英文独白,整个表演中都很自如的王大刀,那一刻声音有点抖,情绪也似乎在失控边缘。但就像她自己说的“刚才那段一点梗都没有,但你们看得很开心”,它已经超越了所谓的演出竞技的范畴,是一个女孩挣扎着对抗各种不公正的规则,以自己的方式喊出心声。
这是个有点“地狱”的故事,小镇长大的女孩,长期生活在母亲缺位、父亲酗酒、不断结婚离婚的动荡生活中,但她选择把这一切作为段子说出来,“我33岁了,看到两个老太太抢矿泉水瓶还是会应激,又是两个女人抢垃圾”。
如老罗所说,这个舞台上讲原生家庭对自己伤害的人并不少,但像她这么举重若轻说出来的不多。“无论你是否放下,结果都是了不起或更了不起。”
联播两期节目的体量并不算小,却让人意犹未尽,总想看看“接下来还有谁发疯”。“发疯 ”的背后,照射出这届《脱友2》演员们的集体进化。
新一季的他们开始更勇敢、也更聪明地触碰社会现象、群体焦虑、代际冲突甚至自我剖析的幽微之处,笑声背后往往藏着对生活更锐利的思考与观察。
更让冷眼觉得欣喜的是,在这个舞台上,笑友团和选手们都在尝试去触碰脱口秀的边界在哪里。特别是在其他节目追求,与婚姻、家庭“割席”的时候,《脱友》对于这些看起来不那么前卫的题材是包容和鼓励的,因为生活的真就藏在鸡零狗碎中。
脱口秀不该只是专注于笑声的高低,而应该有更深层的内涵和落点。观众爱看脱口秀,因为脱口秀把那些我们生活中的难言之痛,以讽刺幽默的方式拿到台上来讲,在解构的过程中,生活中的一些烦恼也跟着有了答案。
上一季《脱友》和观众初见面,“生活的烦恼,用脱口秀说说”像块开门见山的牌匾,把来自各行业的凶猛新人推向市场;这一季“用脱口秀和生活轻轻交手”,更像勾出问题及答案的钩子。
也许你发现了,“用脱口秀和生活轻轻交手”并不是个完整的句子,它缺乏主语。当我们把“谁”补充进去后,观众的目光也从脱友群像,落到更具体的“人”。
这一季的选手个性更鲜明,让人印象更深刻,比如用身体表演的王大刀、举重若轻讲原生家庭之殇的小帕、不再是穷鬼却依旧善于观察生活的何广智、为粤语文化衰落痛心疾首的江梓浩等等。
这一季选人的范畴也更广袤:消防员二哥、新农人大鹅,甚至破圈层的电竞圈的管泽元等等都可以来到舞台。
另一方面从综艺节目的“镜像理论”来看,新选手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我”。不同职业、人生经历的他们,让越来越多的观众,都能在《脱友2》的舞台上找到那个代表着自己的“ta”。
脱口秀行业总有“段子火人不火”的情况,有些演员的段子几乎全网皆知,但创造段子的人却被忘记了。在《脱友2》中,冷眼看到了节目组为了突出“人”而做出的改变与努力。
这一季的赛制变化很大,不再分三圈,而是由演员们用“我xxxx”建立第一印象,简单好记的标签,让他们能够更直接地被观众记住。
而盲盒对决的方式,则让节目多了意外性甚至是宿命感——演员们通过“我xxxx”的标签去选择自己的对手,而答案揭晓时,往往很有戏剧性效果:比如小鱼撞上火力全开的孟川、演员们都感慨“杀小鱼每次都用这么狠的刀”。
还有冷眼非常喜欢的片头片尾小片,用“我是谁”“我来自哪儿”“我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三个主题,丰富选手样貌,让观众看到更立体的他们。
王大刀,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她觉得刀和锤子是特别好的东西;赛文说自己本名姓戚,与数字七同音,那就叫Seven;哈哈曹,叫这个名字就是想让大家开口哈哈笑,而且在说唱节目被淘汰的他在《脱友2》的舞台上竟然有了展示自己阿卡贝拉完整版的机会。
有节目效果,也有关怀和温度。相信看完了前两期节目,被记住的一定不止是段子,还有说段子的人。
Slogan勾出的第二重问题,落在“轻轻”二字,为什么要轻轻交手?答案就在选手的表演中。
这一季以“愤怒”作为自己创作蓝本的演员依然很多,但有意思的是,更多选手发泄愤怒的方式是点到即止。
就像前文提到的王大刀那段英文独白,她自己也说还没有勇气用中文说出这段话。但没关系,只要敢先表达出来,哪怕是英文也是一种态度。这就是所谓的“轻轻交手”,无需激烈到头破血流,怂也没关系。
而这一次节目中真人秀的设计也和以往的激烈竞技、“人海战术”有了明显差异。更温柔更生活化的故事,成为了节目组的真人秀落点。
很多人到了四十岁都会感到迷茫,为了自己“没成为四十岁该有的样子”而焦虑不安。王小利却说,“我想做脱口秀大王,谁说脱口秀大王不能逛公园?”
在公园里无所事事地待一天就会觉得治愈,为什么非要支棱?绝不为难自己,是她面对节目竞技,也是面对生活问题给出的答案。
综艺是获得放松,也是从他人身上找答案的过程。生活总有这样那样的烦恼,而我们每个人的抗压力承受力都不同,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活法就够了。
勾出对“具体的人”的好奇心,勾出对“如何过好一生”的多元解读,这才是“与生活轻轻交手”的真正含义。
从脱综崭露头角到赛道全面爆发,冷眼也算是这个品类一路发展壮大的见证者,到现在,“脱友”系列已然成为冷眼心中最极致的脱口秀节目代表。
在同质节目求稳为上,只要观众笑出来就万事大吉的当下,《脱友2》还在尝试去探内容的边界,试图为演员们争取多一点表达空间,值得一句respect的夸赞。敢于自我玩梗和调侃,也说明《脱友2》始终保有初心,从没忘记脱口秀就应该在碰撞中完成一次次进化。
社交平台有参与录制《脱友2》的观众发repo:节目组把观众席软垫进行升级,为了让大家在长时间录制过程中坐得更舒服点;参与录制的观众还会得到有选手签名明信片、品牌礼物组成的定制大礼包等等。
这些细节其实很小,但《脱友2》愿意在这些地方优化录制观众的体验。由小见大,尊重观众的节目,往往能走得更久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