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主管委派撰写精神障碍康复服务个人成长报告时,我的思维系统产生了奇妙的回溯反应——这半年的精康服务经历如同全息影像般在脑海中立体呈现。作为从业十年的资深社工,在接触精康领域前,我未曾意识到这个群体的特殊性:他们既是需要专业支持的弱势群体,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命个体;既受困于疾病症状的反复,又承受着社会污名化的二次伤害。这种认知与实践的张力,构成了我专业成长的重要契机。
初期服务遭遇的挫败极具教育意义:33%的首次电访失败率、37%的面访拒接率,这些数据直观揭示了精康群体的特殊性。我通过三方协同沟通方式(社区医生信息共享、邻里动态观察、家属定期沟通),了解患者情况,寻找可接触的突破口。
例如针对某位回避型精康患者,在不定期多次电访沟通无果的情况下,我通过社区邻里掌握其外出规律,社会人际交往等,在非接触场景建立初步信任。
某位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接受服务过程中出现依从性反复,首次电访后,患者多次在约好访视时间后却以各种理由“爽约”,其家属也多次出现在电访中能好好沟通,承诺添加社工微信以做进一步跟进却反悔的情况,社工经主管建议采用渐进式接触法,给患者及家属选择的空间,先采用视频访视,再通过家属协同即时面访和当面处理未竟事宜,最终实现社区管理依从性的提升。这印证了复元理念中小步渐进原则的有效性。
犹记得一位退休的精神康复患者,靠积蓄生活,生活条件并不宽裕。但在听说社工在为精神康复患者举办迎新年活动时,其慷慨地捐赠了300元。面对其捐赠行为,我们超越简单的行为解读,运用优势视角理论解析其内在价值诉求。通过设置社区公益岗位,成功将其转化为志愿服务资源,实现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角色转变。这种实践印证了精康服务中能力建构的重要性。
建立社区融合伙伴计划,培育社区志愿者担任邻里关怀员,通过定期茶话会、兴趣小组等非正式支持系统,帮助精康患者重建社会连接。
一位年轻的精神康复患者,较少与外界接触,唯一的爱好就是打篮球,但也是独自一人在球场驰骋,社工因势利导,邀请其发挥篮球特长参与社区赛事志愿者和儿童篮球兴趣班“教练”,让其特长转化为社交资本。
精神障碍患者的病因复杂多样,如遗传因素、社会心理刺激(如失业、亲人离世等)、躯体与环境因素(癫痫、颅脑外伤、酒精滥用、甲状腺功能异常引发情绪障碍等)。
家庭照顾则面临多重现实挑战,如安全风险与行为管理难题、治疗依从性与医疗负担(患者拒药藏药和经济压力)、照护者身心耗竭与社会隔离等。
服务过程中社工发现精神障碍患者及家属自身病耻感重,究其原因少不了社会对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等负面新闻的影响,对此社工通过开展“社区融合宣教活动”加强患者对疾病的自我认知,培养平常心,同时向社会大众多分享精神障碍患者好的一面,生活化的一面。
如实施社区叙事工程,通过精康患者生活影像展、康复故事集等形式,重构社区认知图式,某位年轻患者的剪发技术在社区义剪活动中获热烈反响,有效改善了邻里偏见。
精神障碍患者规律服药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但能控制病情、预防复发还能提高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故针对服药依从性弱的患者社工不仅在日常随访中会有意无意地加强规律服药和打长效针剂的宣教,并针对特殊患者通过服药支持三人小组模式(患者+家属+精防医生),运用认知行为疗法改良服药提醒系统,制定个性化的个案管理,多方参与讨论让患者及家属提升服药依从性的意识,制定服药目标和实施计划,再实行阶段评估,能有效提升服药率。
创建服务需求温度计评估工具,将社区管理要求转化为可视化的服务菜单。针对某抗拒管理的个案,通过服务体验券形式让其自主选择康复项目,最终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转变。
这段实践历程深刻重塑了我的专业认知:精康服务本质上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需要将临床思维与社会工作价值伦理有机融合。当见证那位退休患者从自我封闭到成为社区志愿者时,我真正理解了复元理念的真谛——不是消除症状,而是重建有意义的生活。
展望未来,精康服务需要构建更具韧性的支持系统:建立医疗机构-社区-家庭的三维联动机制,发展患者同伴支持组织,探索职业康复的梯度支持模式。作为社工,我们既是服务提供者,更是社会包容的推动者。这条路虽道阻且长,但每个微小的改变都在为精康群体照亮回归之路。